“沪苏同城化”的国家战略怎么看?
如果说有一件事能够对苏州的未来发展起到“定盘星”作用,那就是这件事了:上海和苏州的“同城化”。

最近,在国家印发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上海和近沪区域同城化,其中就包括了“制定沪苏(州)同城化方案”。
其实,相邻城市之间“同城化”的概念并非新事物,但由于城市之间以往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城市能级、政策红利、人才资源等等的争夺。
所以,各城市之间暗藏的火药味才是“常态”,有关于“同城化”,往往是“貌合神离”多,“志同道合”少,主副城市之间真正实质性的互动并不多见。
但多年来,苏州与上海的“情投意合”可以说让其他兄弟城市看红了眼,这次更是喜提国家认证。
去年,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描述苏州和上海的关系时,除了一直强调的“学习上海、对接上海和服务上海”之外,开始提到要“融入上海”。
“融入上海”的提法此前并不多见,毕竟再怎么追求“同城”,苏州还是苏州,上海还是上海。
但随着这份“国家战略”送达,“融入”就不再是嘴上的空谈。
也许不说很多人还没有发现,沪苏同城化早就已经渗透进两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就通过一个个场景观察,把“沪苏同城化”的颗粒放大,再放大。
PART1|壹“钟摆族”的生活
在双城之间来回奔走的上班族,被形象地称为“钟摆族”。
这一抽象的形容在“沪苏”之间变得具象。
07:02,去往上海站的第一趟高铁在苏州园区站停下,这里比苏州站离上海更近,因此,“钟摆族”就更多了,7:25,车辆就会准时到达上海站。
只要23分钟。
苏州园区站不像苏州站,从园区站出发的95%都是去上班的。他们中的大部分赶的都是同一辆列车。G7203,从苏州驶出,途径园区站就到达上海。
而这趟车可以说是特意为通勤人群定制的,每周一到周五才有。
说到苏州园区站和上海站之间的通勤互通,还有一个小插曲,时间还有些久远。
2012年3月,上海铁路局曾计划进行一次列车运营时间的调整,变动了在7点30分这个时间段的一列动车,这一调整就影响到两城通勤的人,于是“钟摆族”发起了声讨活动,在苏州园区站进行了签名,希望恢复原来的运行时间。
按照以往的经验,“抗议”只能作为一种反对手段,铁路局还是会“铁面无私”,按规定调整。
但那次就很不一样,上海铁路局在乘客抗议的当晚就作出了回应:
的确要调整,但根据实际需求,另外再增加一次列车G7033,在苏州园区站停站载客。
两城市民对于“沪苏同城”的刚需,细看之下,远远比我们想的要早。
之前就有这样的说法。
“苏州人会比一部分上海人更快到达办公室。”
开车1小时,坐高铁最快23分钟,的确,在上海假如你说你的通勤时间只需要半小时,一定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在出行软件上实时搜索,苏州到上海的高铁每天凌晨2点半始发,一直到晚上11点,班次多达204趟,只看高铁动车的话是158趟。
两百多趟什么概念?
6分钟一班的频次,意味着即使你是临时被通知要去上海,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有大把的时间在候车室里浪费掉,“刷票即走”,真的和坐地铁一样。
PART2|贰一线之隔的昆山
两地同城,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优化交通——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同城”的概念才会越明显。
就拿苏州和上海的同城来说,要做到的就是让群众觉得,到了苏州没觉得出了上海。
营造出这种“跨省同城”感觉的,昆山是表率之一。
2013年,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建起:上海地铁11号线直通苏州昆山花桥,开创了国内跨省地铁的先河。
从地理位置上说,昆山位于苏州的东面,一头连着上海一头连着苏州,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地开始重视起对毛细血管道路的连通,近半年时间,昆山就打通了近10条沪苏之间的断头路。
此前,央视《新闻联播》也聚焦到了昆山和上海的连通,提到昆山曙光路对接上海复兴路工程。
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江苏苏州昆山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夏强站在昆山与上海界的交界处说道:“以前是各自为政,现在我们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据官方报道,到了2023年,苏州的S1号线将正式开通,这条线将打通苏州市区-昆山市区-花桥,与上海地铁11号线直接贯通。
这意味着,在黄浦江畔乘坐地铁你就能直达苏州古城。
相信很多苏州人都不知道,在毗邻上海的所有区县中,昆山是与上海“同城化”做得最早,也是最深入的。
改革开放之初,昆山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远远不如常熟、江阴、武进那般耀眼,后来昆山人下决心开始想转型搞工业时,思想解放的昆山人利用“友邻”上海的优势,以灵活的方式引进上海人才,“星期日工程师”这个概念在那时兴起。
上海的工程师们利用周日的空闲,将上海国营大厂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往苏州的小桥流水中,这样柔性引才的方式也成为当时振新乡镇企业的创新之举。
到2017年,昆山与上海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提出,上海要促进与邻沪地区的跨省城镇圈统筹,而昆山就被纳入上海嘉定安亭-上海青浦白鹤-江苏花桥的跨省城镇圈。
意味着从那时起,昆山就已经跻身进上海的规划。
到了今天,昆山和上海的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交通、生态、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等方面都有了极强的互动。
PART3|叁跨出一步后,边界“无感”
苏州提出“同城化”的目的,显然是要追求沪苏两城的相得益彰,而站在苏州人的角度,或许更在意的是希望获得生活上的便利和无差别。增强“获得感”与弱化“边界感”之间,既包含了物质层面,比如医疗、教育等资源的优化,更主要的还是心理感受到被优待。
苏州和上海互动中,最后的一层窗户纸,是在社保和公积金打通的那一刻,被完全撕开。
去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宣布,与上海的社保、公积金实现互通。
虽然我们经常说江浙沪不分家,但直到这个政策的落地才总算有了实质性的动作,简单来说是苏州园区的参保人员可以在上海购房,公积金可以用来摊还上海房贷。
不过在细看之下,不少人觉得背后的“隐形门槛”有些高——既要在苏州园区缴着五险一金,又要拥有上海购房资格。
很明显这个政策针对的是流动于上海和苏州两城之间的家庭。
第一类:假如一个家庭中有一位在上海打拼且社保满5年,另一位在苏州园区工作,就可以用异地公积金摊还的方式实现买房。
第二类: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的上海人。
所以表面上看,苏州是被上海虹吸,让苏州人去上海买房。但实际上,苏州是聪明的:与其堵,不如疏。
只有把两地社保和公积金的资源打通,才是对上海外溢的人才最有诚意的承接。
当然,如果只是一方竭尽全力,一方无动于衷的话,“沪苏”的幸福生活也会很难维系。今年5月,上海也开始主动拥抱苏州:只要是在上海市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就可以在苏州吴江区买房,用上海的的公积金还贷款。
拿着一线城市的工资待遇,回身就能选择另一种情调——一碗热腾腾的苏式面,生活安逸富足。
随着苏沪一体化的深入,“上海标准”和“苏式生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融入。
比如,苏州已与上海347家定点医疗机构对接,实现双向直接结算。
PART4|肆“两方得益、沪苏共赢”
近一年来,上海和苏州之间走动频繁。在苏州的各类媒体上,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沪苏同城”的打法。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沪苏领导班子的调动。
苏沪同城最生动的例子就是“由沪入苏”的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
2020年9月,许昆林由上海市副市长调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在苏州执政的一年里,无论是出席签约仪式,还是企业调研,甚至在文艺演出讲话时,只要提到苏州发展,许书记必谈“沪苏同城”。
在到苏州后仅仅50多天,许昆林就率苏州党政代表团去上海学习考察,并举行了“苏州城市推介会”。
去年11月20日,苏州的关键词就是“上海”。也就是“一日游”的当天,许昆林提到要融入上海。
今年3月,许昆林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露心迹:
在我们看来,苏州和上海如今的共赢,很难去说是苏州幸运地搭上了上海的快车,还是上海获得了苏州的资源补充,只能说是“拳头城市”之间不谋而合的心意。
苏州有上海这样优秀的大哥,是苏州之幸,上海有苏州这样实力非凡的兄弟,是上海之福。
如今“苏沪同城”已成为“国家认证”,未来苏沪双城生活或许真的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苏州未来要如何写好这部现实版的“双城记”,考验的则是苏州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作者:奔流财经社王歆怡)